——中部省会市长纵论可持续发展 “中部崛起要坚持科学发展的道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高能耗、高排放、盲目铺摊子的老路。”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中部崛起要坚持科学发展的道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高能耗、高排放、盲目铺摊子的老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歧山)——这是党和国家对中部崛起的期望。 1987年4月27日,联合国呼吁,人类不要把生态问题留给下一代。 时隔整整21年,2008年4月27日,在中博会首届市长论坛上,来自中部六省省会的市长发表了主题演讲,交流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新理念、方法和经验,字字珠玑,宛如一场智慧碰撞的“头脑风暴”。 武汉市长 阮成发 “两型社会”是蓝图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中的城市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去年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此为契机,武汉将创新体制机制,力争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目前,武汉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个阶段正是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加大的时期。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促进武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同时,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普及绿色消费模式。 武汉水资源优势突出,但目前有一半的湖泊收到污染,水环境治理任务艰巨。为此,我们实施“清水入湖计划”,加快汉阳“六湖连通”和武昌“大东湖”生态水网修复工程建设,恢复优良水体,努力把武汉建成滨江滨湖特色的宜居城市。 合肥市市长 吴存荣 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 安徽合肥重化工项目较少,产业结构较为合理。我们在培育引进低污染、低能耗、高科技含量项目的同时,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步伐,综合治理城市环境。 实践证明,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必须树立争取的城市发展观。具体来说,首先,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其次,要完善城市功能区划;第三,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第四,要加强城市环境风险的控制。 目前合肥与武汉在汽车领域已有较深入合作。随着合武铁路的即将开通,双方在高新技术转化、商贸、物流等方面将有更紧密的合作空间,合肥也一定会搭建起武汉向东发展的平台。 太原市市长 张兵生 由“黑”向“绿”的转变 山西太原是一座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长期依赖煤炭资源的“黑色”经济模式,使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削弱。昔日,汾河流水哗啦啦,而近年来却多次断流。 为闯出一条新路,我们按绿色城市化理念推进城市建设。规划上,更突出保护公共利益,将节约资源、公交优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诸要素贯彻到具体规划上。 由以工业生产为中心向以现代人居为中心转变,以人为本,提高城市化质量。 由繁荣型建设向生态型建设转变,使城市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提高环境舒适度。 由数量粗放型建设向质量精品型建设转变,把城建项目质量作为绿色城市化的“生命线”,按照国际水准,不求多但求精、不求大但求佳,出精品、出样板。 由模仿型建设向特色性建设转变。突出太原特色,体现时代精神。 南昌市常务副市长 王詠 “富”规划 “穷”建设 随着城市的“长高”,交通、基础设施配套等矛盾日益凸显。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样才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江西南昌市围绕“历史名城、山水都城,现代新城”的战略目标,实现高起点规划。有了一个百年发展的规划,就有了一个长久发展的蓝图,也有了城市管理的依据、城市发展的目标。即使建设的速度慢一点,也不要紧。 同时,集中财力,高标准建设。3年来,改造小街巷,抓好涉水工程,实现“一日暴雨4小时排干”,同时开展城市绿化,打造园林特色,替提升城市基础建设的综合实力。 2006年6月,南昌被美国《新闻周报》评为“世界十大动感都会”。 郑州市市长 赵建才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 如何突破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创造更开放的城市空间,实现多城市(区)可持续发展?我们以郑州为中心,周围百公里内,打造中原城市群,加快郑汴一体化建设步伐。郑州、开封建成国内第一条跨市域建设的城市道路,并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公交、电信、旅游、商务等方面优化整合,并辐射周围中小城市。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2003年启动郑东新区开发建设,目前,郑东新区开发面积已达50平方公里,总投资突破500亿元。一个融合了“生态城市、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和环形城市”等先进理念的水域靓城以傲然屹立于中原大地。 中心城市保护改造力度加大。保护与改造紧密结合,并投资37亿元建设“森林生态城”,郑州市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长沙市市长 张剑飞 城市不是经济机器 今天,我们提出建设现代宜居城市,是人类文明历程中的一次“城市革命”。 我们要的不是一部经济机器,而是一个适合人民居住的家园。这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人们的居住条件和自然神、生态环境,为后代留下一座引以为自豪的城市遗产。 长沙市被城市专家称为“历史名城和现代新城和谐结合的典范”。长沙未来的目标是以世界眼光来审视、以国际标准来定位、以现代理念来规划,着力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 城市建设中必须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要让一代人修筑的设施,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都能享受。 建设宜居城市,我们必须首先破解“出行难”这一现代化城市的通病,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科学优化交通组织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运行效率。F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