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 苏建军)邢台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05年动工,占地约150亩,总投资1.3666亿元。按照工程初期规划,全部工程将于2005年底竣工并试运行,一期工程完工后日处理生活垃圾500吨。全年有机肥产量3.67万吨,年发电量1638万度,是一项环保的利民工程。 然而七年过去了,邢台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自建成就陷入了尴尬境地:由于在调试阶段出现诸多问题,工厂迟迟没有开工运行,而调试工作一直持续到08年4月份,整个工程项目完全陷入偃旗息鼓的局面。 近日,记者采访时发现,如今的邢台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早已人去楼空,厂区杂草满地,一副破败荒芜景象。整个厂区只有一个看管设备的老人,丝毫看不出曾经生产过的迹象。当记者询问垃圾处理厂现状时,对方表示自己只是临时看守设备的工人,有事情需要去请示领导。 邢台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位于邢台县石相村,是邢台市区十一项城建重点工程之一。记者通过查询了解,负责该项目技术提供的是北京博朗环境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固体废物处理的专业性企业,为整个项目提供技术总承包服务,包括垃圾预处理、湿解制肥、循环流化等。记者从该公司网站公示中看到,同类项目已经稳定运行,为何邢台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会遭遇停产?这其中是否存在人为因素呢? 随后记者来到邢台市城管局,作为这一项目的主管单位,一位没有透漏姓名的领导表示目前他们正在和扬州一家公司洽谈,双方以BOT合作方式对现有工程进行技术改造和资金追加。然而时过境迁,当初负责该项目的领导几经调动,早已不是原班人马。当问及该项目立项、技术标准、审批手续等问题时,这位新上任的领导搪塞自己并非专业人士,干脆的拒绝回答。记者问及历届负责人是谁时,也多用“不知道”、“不清楚”回答。 刚出炉就要大修,前后几任领导为何解决不了一个刚上马即停工的项目,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谜团。然后上亿元的国债与地方筹措资金打了水漂,已经为既定事实。更为纠结的是,为此付出数年光阴的该厂员工,成为了这项拖延工程的牺牲品。 据知情人透漏,2006年3月,有数百人参加了“邢台市垃圾处理厂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招聘活动。招聘流程十分严格,通过城管局人事局联合统一招考,经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环节。然后一直到06年9月份,参与招聘的人员都是在填表、办手续。从9月份到12月份是培训时期,期间没有任何工资。时隔将近一年后,被招聘人员才走上工作岗位,每月工资为500元。而即使这样微薄的收入,到了08年10月份也彻底断绝。 员工在上诉过程得到邢台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回复是:之所以没有投入使用,原因一是所生产的肥料成本较高,没有经济效益。由于垃圾处理厂发电能力小,按优惠政策上网发电的收益不足以维系运行消耗。二是国家从2006年以来,调高了垃圾处理厂的环保标准,目前垃圾处理厂技术工艺比较落后,处理后的垃圾达不到现在的排放标准,需要进行技术改造。三是国家环保部门在2007年调整了焚烧发电的煤和垃圾技术配比和计算口径,现有设备达不到这些技术要求,必须进行技改。由于垃圾处理厂一直未能正常运营,也没有收入来源,所以2007年10月以来,按照见习期工资标准,对职工给予生活补助。 很显然,这和邢台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上级主管部门早先乐观的估计明显南辕北辙。在立项初期,主管部门已经测算出项目年发电量,为何不能做出一个简单的对比;项目本身就有湿解制肥环节,又何来“肥料成本较高”的说法?为何技术标准会落后的如此之快?更让员工想不通的是,为何项目主管单位在立项之初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考证和政策分析,一项上亿元的项目就匆忙上马,这究竟是为了造福一方百姓,还是一个“面子工程”?本报将继续深入调查该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