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产业内贸易G-L指数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苑广山 摘 要:日本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近年来,中日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有较大程度的提升,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呈现出新的特点,有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为主向产业内贸易为主转变的趋势。本文通过相关数据分析计算了中日产业内贸易水平的G-L指数并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FDI与人均收入水平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 G-L指数 FDI 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推进和国际贸易规模日益扩大,世界各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相互依存程度也随之不断加深。传统的国际贸易关注的焦点在于产业间贸易,即贸易双方的商品贸易主要发生在产业间的贸易。20世纪60年代以来,产业内贸易作为一种新现象受到了空前的关注,而产业内贸易也成了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学者Hein(1992)通过对拉美以及东亚各国的实证分析指出,成功实施促进出口政策的国家吸引了大量的FDI,东道国出口贸易扩张先于FDI的增长[1]。Feenstra与Hanson(1996)以及Kyoji等人(2003)通过建立包括FDI的模型分析了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认为跨国公司及其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 洗国明(2003)认为中国出口贸易对FDI具有单向因果关系,FDI对中国出口贸易弹性约为1.24% [3]。王恬(2006)则选择了我国电子类产品的角度为切入点,对中日、中美、中韩的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横向比较,认为我国在电子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以中国公司为主导,由加工贸易带动的垂直产业内贸易,并且我国在这类产品上不具有竞争优势[4]。 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但其研究角度大多比较微观,或从某一行业出发进行分析,或进行国家间产业内贸易的横向定性比较,对于宏观产业内贸易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着眼于宏观角度来研究中日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并定量地研究各影响因素在中日产业内贸易中的作用。 日本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国。近年来,中日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十分迅速,根据联合国UNCOMTRADE统计数据计算,中日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加权G-L指数从1992年的0.31增长到2006年的0.65,中日之间的贸易形态已经从产业间贸易为主过渡到了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形态,中日之间的贸易形态发展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一、中日产业内贸易G-L指数的测算及变化趋势 1、产业内贸易的度量 在国际贸易领域中,衡量两个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最常用也最具权威的指标当属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也称GL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 GLj= (Xj+Mj-| Xj-Mj|)/ (Xj+Mj) 其中, Xj 为j类商品的出口额度, Mj而为j类商品的进口额。 2、中日产业内贸易G-L的变化趋势 本文中使用的计算G-L指数的数据是基于根据联合国的SITC商品分类方法。这种方法把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分成十类,其中0-4类为传统产品与初级产品;5类和7类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6类和8类为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第9类为上述商品之外的贸易商品。 表1:2000-2006年中日各类贸易商品的产业内贸易GL指数 年度 | SITC0 | SITC1 | SITC2 | SITC3 | SITC4 | SITC5 | SITC6 | SITC7 | SITC8 | 2000 | 0.10 | 0.22 | 0.84 | 0.21 | 0.57 | 0.44 | 0.75 | 0.60 | 0.34 | 2001 | 0.07 | 0.26 | 0.98 | 0.24 | 0.74 | 0.47 | 0.77 | 0.66 | 0.33 | 2002 | 0.07 | 0.17 | 0.91 | 0.32 | 0.94 | 0.41 | 0.74 | 0.66 | 0.42 | 2003 | 0.08 | 0.10 | 0.88 | 0.32 | 0.84 | 0.40 | 0.77 | 0.64 | 0.55 | 2004 | 0.07 | 0.15 | 0.75 | 0.41 | 0.64 | 0.39 | 0.79 | 0.66 | 0.61 | 2005 | 0.08 | 0.19 | 0.67 | 0.59 | 0.42 | 0.46 | 0.83 | 0.71 | 0.60 | 2006 | 0.09 | 0.19 | 0.64 | 0.73 | 0.32 | 0.49 | 0.83 | 0.70 | 0.62 |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UNCOMTRAD数据库的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 从数据分析来看,中日产业内贸易呈现出如下特点: 1)产业内贸易增长迅速,且其重心有从低附加值的商品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的趋势。 SITC0、SITC1、SITC2、SITC4类商品,GL指数都有明显且稳定的下降态势,而SITC5、SITC6、SITC7、SITC8类商品则有稳定上升的趋势,这说明中国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已经逐步实现了产业内贸易商品层次的逐步提升。 2)中日产业贸易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性。 在某些贸易类别中,中日产业内贸易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在上述所有九类商品中,GL指数最低的是SITC0类商品(食品及活动物),这是因为中日两国在此类商品的贸易上基本上是以中国向日本单向出口为主,中国在此类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3)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在中日产业内贸易中的地位突出。 SITC6、SITC7类商品(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提高,且GL指数的值较高,说明中日之间制成品贸易的产业内贸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4)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中日之间的贸易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中日两国间的贸易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导。随着双方贸易的深入发展,这种贸易形式逐渐向产业内、产业间两种贸易形式共存,但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混合贸易形态转变。 二、中日产业内贸易G-L指数的模型分析 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众多。人均收入,贸易壁垒(包括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外商直接投资、贸易国的贸易政策偏好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产业内贸易产生影响。在这些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本文认为较为关键的两个因素是外商直接投资(FDI)和人均收入。因此本文选择这两个变量来解释两者在中日产业内贸易中的作用,并定量地衡量两者对于中日间产业内贸易水平的GL指数的影响。 1、模型数据 本文模型中的GL指数为加权GL指数,根据上述各类商品在总商品中的权重确定各类商品的GL指数在加权GL指数中的权重。 人均GDP取中日人均GDP的算术平均值,并将其按照1990年的汇率折算成美元计算。 2、模型 经过比较分析,本文采用如下的模型来分析中日产业内贸易G-L指数与FDI及人均GDP的关系。 模型: GLt=a+blog (AVEGDPt) +clog (FDIt) +et 其中GLt 为各年度加权GL指数值 ;AVEGDPt为各年度中日加权人均GDP数值 ;FDIt为中国吸收的外资数量 ;et为随机误差项 。 使用经济数据分析软件Eview5.1,利用最小二乘法对上述数据作回归,得到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GLt=-11.3605 +0.1445 log (FDIt) +2.7704 log (AVEGDPt) Adjusted R2=0.956 , F=155.08 经检验,上述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多重共线性及异方差,且其拟合度达到0.956, 各变量通过显著性水平α=0.5的t检验及F检验。 因此上述模型较好地表达了加权指数GLt与加权人均GDP ,即log(AVEGDPt)和中国吸收的FDI之间的关系。 3、结果分析 在上述计量模型中,log(FDIt)的系数为0.1445,说明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吸引FDI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产业内贸易的加权GL指数会增加0.1445%。这说明中国吸收的FDI对于促进中日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具有正向效应。 而log(AVEGDPt)的系数为2.7704,意味着在其它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中日加权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加权GL指数会增加2.7704%。可见人均GDP是影响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与产业内贸易理论中的需求偏好相似论中人均收入水平是是国家间产业内贸易重要因素的观点有着非常重要的相似之处。实证分析表明,中日加权人均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加权GL指数就会增加2.7704个百分点。它的作用甚至超过了FDI对于产业内贸易的促进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每年利用外资的数量呈加速增长趋势,这些外资的投资领域主要还在于制造业领域,虽然外资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相当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及大中城市利用外资数量较大,而中西部及中小城市的外资引进相当有限,但外资对于促进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及扩大中国的产品出口及增加中国的外汇储备方面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些产品附加值较高、科技含量较高的商品领域,外资更是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我们的实证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吸收的外资(FDI)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提升中日产业内贸易水平GL值0.1445个百分点。 与经验分析相比,上述计量经济分析也存在不足之处。从经验角度来分析,笔者认为FDI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非常重要,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FDI对于加权GL指数的影响与上述经验结论并未完全吻合。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笔者采用的数据的统计口径差异造成的,国内的统计口径和联合国的统计口径的差异可能会造成实证分析的误差;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分析本身存在的系统误差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结语 可以看到,中日之间的贸易模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经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产业间贸易为主转变到近年来的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新阶段。而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FDI和人均收入是促进这种转变的两种重要因素。在今后中日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方面: 1)充分重视外资在中日产业内贸易水平提升中发挥的作用。中国应该在不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情况下大力引进外资,特别是优质外资,同时也要注意在政策层面引导外资流向,对于外资进入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和偏远地区进行重点扶持。 2)从本文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到,人均GDP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是显著的。中国正处于从一个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转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保持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疑具有头等重要的作用。 为了促进中国经济更好地发展,中国还应该在调整外贸商品结构的同时,还应该充分重视内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现代商品的生产已超越国界的限制而成为世界性的了,且其生产环节可以分割成不同的产业链条,中国则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中国应力争提升自己在国际产业链条中的地位,向高附加值的环节、链条靠拢。只有内外并举,才能使中国的GDP的增长建立在良好的基础之上,进而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Hein ,Trade Strategy and the dependency Hypothesis: A comparison of Policy ,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Latin America and East Asia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1992,40(3) [2] 范爱军,林琳 中日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 2006.5 [3] 洗国明,中国出口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南开经济研究》,2003.1 [4] 王恬,对我国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分析-中日、中美、中韩的国别比较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