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虽是稀土资源大国,却未能显现优势。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的关键在于运用多重战略手段,调整产业布局,使稀土产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在全球物价高空起舞、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飙升之际,储量和销量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国稀土市场,不断爆出一条又一条新闻。先是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钨、稀土、钼等稀有金属产品提高出口关税,禁止外资介入部分稀有或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的开采;接着,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话,指责中国造成资源短缺,要求中国放开稀有金属市场,不要对日本和其他国家限制,同时表示,日本将积极与南非等国接触,寻求确保取得这些稀有矿物的替代渠道。为此,日本还会提供探测技术援助,以帮助这些国家能够核实其潜在的矿产储量。 用途广泛 日本觊觎 由于具有许多优异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与其它元素组成品种繁多、用途各异的新型材料,加上具有少小精广的特点,因而稀有金属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成为高科技和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军事上用途更大。 作为一个岛国,日本的资源匮乏,稀土资源更是少得可怜。但日本庞大的经济体每天消耗着大量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稀土资源。据统计,日本消耗的稀土资源中,90%需要从中国进口。 由于日本从中国进口的稀土资源占很大份额,因此日本担心过度依赖中国稀土市场会造成其原料供应链的断裂。随着国际市场各类资源相继出现短缺,世界各国都提高了对资源的重视程度,日本政府担心稀土资源不足会影响其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因此有消息称,日本正利用各种渠道“悄悄”从中国大量买入稀土资源,并采取其他一系列配套措施,支持企业在海外购买和开发稀土矿山;还组织产业界人士与专家,研究确保31种稀有矿物资源的稳定供应;大力研究开发和采用替代产品,建立从废弃产品中的回收体系,努力减少对外依赖。 优势不显 受制于人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作为累计探明工业储量居世界首位的稀土资源大国,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由于管理混乱,无序生产和盲目出口,导致乱采贱卖,我国稀土资源优势正在“缩水”,稀土大国的优势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据统计,近15年来,中国的稀土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稀土价格却下降了36%,国内有关矿产企业的利润普遍只有1%-5%。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统一管理、初加工产品产能过剩,进而丧失了国际市场供求调控能力和价格主导权。多年来,受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和地方保护主义影响,稀土产业违规或越权审批项目一直禁而不止,小企业、小矿山一哄而上,在我国现有的100多家稀土企业中,稀土冶炼分离能力已经超过20万吨,而全世界稀土产品需求量不过10万吨,在稀土资源定价谈判中,我国虽然拥有稀土资源国际市场的绝对份额,却因不计其数的出口企业和过剩的产能,在国际市场上难以喊出一致的“中国声音”,最终将稀土资源价格主导权拱手相让。 另一方面,稀土行业产生的效益不仅在于矿山的开采和冶炼,更在于二次使用所产生的巨大效益。以核磁共振设备为例,稀土是制造核磁共振设备最关键最核心的材料,一台设备要用一吨稀土。中国稀土出口最多一吨十几万元,因为提纯技术不一样,日本可以卖到七八十万元;世界上90%的彩电粉原料都依赖中国的稀土产品,由于中国产业化水平低,只出口大量的稀土原材料,日本和美国再加工成彩电粉高价卖给中国和韩国。一进一出,效益大量流失。从技术上来看,我国某些稀土技术并不落后,甚至有些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是,这些技术大都集中在初级环节,如选矿、冶炼和分离稀土材料等,而在稀土技术最后一个环节的材料延伸上,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我国对稀土的高附加值产品没有加工权。美、日等发达国家利用已经掌握了生产稀土功能产品的核心技术并形成了系列专利,不仅控制技术,同时还控制市场,产品要想出口,必须向日本和美国交纳高额的专利许可费。日、美通过知识产权战略封杀了中国稀土工业的产业化之路。 多重战略 综合治理 稀土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全球经济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稀土需求越来越大,储量有限的稀土资源正日益减少。目前业内比较认可的世界累计探明稀土工业储量约1亿吨,我国为5200万吨左右,保存较好的稀土探明工业储量仅剩27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储量的30%,因此,尽快对我国稀土资源实施国家管制并建立战略储备机制,是关乎我国国家安全及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虽然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取消出口退税、提高出口关税和实行出口配额等限制措施,但从根本上扭转稀土资源岌岌可危的严峻局面,还应当从不同环节入手,运用多重战略手段,调整产业布局,使稀土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资源战略:科学合理开采。资源优势,特别是战略性资源、稀缺性资源的优势,通常情况下是在经济中形成垄断的基础。垄断意味着控制市场供给和推动价格上涨的市场操纵能力。因此,价格优势不应当与资源优势并存,对于具有资源优势的企业和国家来说,价格低只能是一种劣势而非优势,把价格低、成本低当成中国稀土行业中产业优势的一个方面,是极其错误的。受此影响,我国一直对稀有资源的开采和出口管制不严,乱采贱卖十分严重,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还存在过鼓励大幅出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稀土储量国,早已停止开采,其最大的稀土矿芒廷帕斯矿已经封存,美国的钼公司现在也基本停产,转而每年从我国进口大量的稀土产品,存在仓库中。日本多年来一直从我国大量进口初级稀土原料产品,贸易额一直保持在1亿美元以上。回过头来,在国际市场稀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美国和日本却利用低价进口中国资源的储存,抛出储备打压市场价格,国内一些小企业因承受不了产品积压,只得降价销售维持生产。因此,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应限定开采总量,对稀土冶炼和分离产品实施总量控制。对违规建设的稀土矿山和冶炼项目进行清理整顿。对稀土开采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清理,取消无证开采、越界开采的矿业,对于违规建设的冶炼分离项目,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进行严肃整治,对冶炼和分离企业颁发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生产许可证,大幅度压缩现有生产能力,把开采量和出口量维持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范围。 科技战略:延伸产业链。中国是稀土资源大国,在世界上表现为稀土初级产品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然而,稀土资源大国不等于是稀土产业大国。稀土产业大国的标志,应该是稀土应用大国和稀土技术大国。稀土是小产业,却是重要产业。要改变稀土科研和应用推广滞后的局面,首先必须重视稀土科研和产业化推广,增加稀土科研经费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组织专业科研队伍。就稀土而言,我国有近6000名相关科研人员,分散在数百家机构、企业和院校,力量分散。针对目前情况,需要国家统一规划,集中技术力量,集中使用科研资金,对核心技术形成联合攻关,加快稀土下游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步伐,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逐步打破外国的专利垄断。 产业战略:加速行业整合。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市场秩序乱是稀土行业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国家应组建集科工贸、产学研为一体的大型国有战略矿产集团,建立自已的“稀土欧佩克”,按照国家战略需要重新规划组织稀土资源的开采、生产和研发,强化行业自律,保证稀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运用,实行一致的限产和提价措施,统一价格、一致对外,逐步争取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 外交战略:发挥资源制衡作用。从外交战略层面坚定地运用稀土等战略资源,在国际贸易方面充分发挥其战略制衡作用,以增强中国的国家战略力量。众所周知,全世界精确制导的元件73%都是依靠日本,美国基本上都是用日本的,这对中国非常不利。从战略安全的角度说,中国不能无限制出口稀有资源,日本以此作为中国威胁论的口实来大肆渲染,说中国的发展占用了世界资源,威胁了别国的生存和发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严格说来,中国对稀有资源的出口还谈不上是限制,只是开始从过去粗放、无序管理向有序管理和合理节约使用资源方向迈进。 出口战略:加强出口管制。应用于军事及高科技领域的稀土资源,具有切实保障国家安全的决定性战略作用,应制定更严格的管理条例和法律法规,限制出口。在海关方面加强查验,严格堵截走私出口;同时拨出专款,收购被民企及外资控制的稀有金属矿,并对困难矿工做出适当的经济补偿或转业安排。F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