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中旬,应Finnfacts(芬兰媒体服务中心)邀请,本刊记者随中国媒体代表团赴芬兰采访,主题为:芬兰环保与节能减排的创新技术。 在为期一周的采访中,从政府部长、经济学家、大学校长、公司总裁到数百米井下的矿工,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暖冬、环保、创新、中国经济。 年初的芬兰,白雪皑皑一派北欧风光,但山林雪橇道上的融雪水洼,颇煞风景地提醒着全球暖冬的事实。从交通拥挤的北京来到空气清新的赫尔辛基,固然有人口多寡的地缘之别,但从饭店房间垃圾桶的分类区隔,足见粗犷北欧人的环保行动。当你不止一次见到餐馆外缩着脖子在寒风中的吸烟者,你不得不感慨芬兰人自觉的公众意识。 当然,更令芬兰人引以为荣的是他们所拥有的面向未来的创新社会。在背景资料中,你可知悉1945年,曾有一位芬兰籍科学家维尔塔南(A.I.Virtanen)获得过诺贝尔奖;在赫尔辛基市的导游图上,标有包括音乐大师西贝柳斯纪念公园在内的众多名胜古迹,但在采访中,你更多听到的是:政府的创新政策与措施、分散居住环境中的能源使用效率、信息技术在传统林业中的应用、产学研一体化的商业化公益模式。当然,高度福利社会所造成失业率的攀升,也是经济学家侃侃而谈的话题。 芬兰之行,尽管我们有在电车上被误称日本游客的经历,但从赫尔辛基机场(国内航楼)中、英、日文并列的指示牌,到商场购物退税的中文说明;从饭店房间内收看CCTV国际频道,到欧洲电视台频繁的中国新闻与北京奥运专题节目;从奥鲁大学校长健谈中国的留学生,到年销售收入32亿欧元总裁的中文名片;让你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快速发展经济的影响及冲击力。(本刊记者 许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