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专家分析认为,遏制造假的根本在于强化监督机制——让造假主体及相关方倾家荡产、赔偿股民损失,让放行造假上市者承担责任,才是治本之策。(见本文第二页) (新华视点)谁放行了股市“李鬼”?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频发反思 新华网上海5月26日电(记者 郑钧天 杜放)万福生科[0.00% 资金 研报]因虚报业绩超9亿元被重罚,海联讯[2.57% 资金 研报]等8家上市公司因涉嫌收入造假等被立案调查……近来,少数企业将上市变为“造势”,年报成虚报,股市的“害群之马”使众多中小股民蒙受巨亏。 股市的“绩优股”泡沫究竟有多大?连年亏损的垃圾股靠什么变身“蓝筹”?如何修补制度短板?围绕一系列焦点,“新华视点”记者展开追踪调查。 “绩优股”神话泡沫有多大? 被称为“创业板造假第一案”的万福生科案处罚结果日前出炉,这家虚增收入超过9亿元的“绩优股”近日公告,公司将被处以罚款30万元,涉案20名个人被罚345万元,公司董事长龚永福和原财务总监覃学军二人终身禁入证券市场。 万福生科的“绩优股”神话始于2008年,依靠做假账,这家本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在上市前三年,虚增销售收入累计4.6亿元;上市后的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依然恶性不改,再度虚增收入2.8亿和1.65亿元。以此在创业板市场圈得4.2亿元的巨额融资款。 随着其华丽肥皂泡被戳破,曾经的资本“蓝筹”在上市前后的4年半间,剔除“水分”后的真实数字竟然是亏损94万元。 “绩优股”神话的破灭令投资者再度受伤。截至目前,首日开盘31.01元的万福生科一路跌至5.65元。 中国证监会此前公布消息,称该案为首例创业板公司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的案件。4月,万福生科及两名涉嫌犯罪的人员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不少中小股民质疑说:万福生科借融资卷走4.2亿元,事后仅被罚款30万元,造假成本是否太低? 公司财报“变脸”的背后 实际上,我国股民对编造业绩泡沫并不陌生,“造假四大天王”——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夏、蓝田股份,给中国股市带来的创伤仍存。 作为造假“先驱”,蓝田股份创造了5年股本扩张360%的“蓝田神话”;本不具上市资格的郑百文,被炮制成为利润10年激增36倍的蓝筹股;银广夏4年间累计虚增利润达7.7亿元,琼民源虚构利润5.4亿元,两者均为“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ST”的变脸典型。 面对频频被曝出的注水业绩,来自青岛的唐先生十分不解:明明亏损的垃圾股怎么就被包装成“绩优股”了呢? 上交所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指出,这些上市公司财报“变脸”的背后,均有为之放行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保荐机构的身影。加上IPO审核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可操作地带”,部分心术不正的会计师和保荐人开始寻求“捷径”。 例如,作为广东一家生产茶油的企业,新大地2012年因造假倒在上市途中。但它却创造了“百吨原料造出近万吨有机肥”的奇迹。根据招股书,2011年其有机肥产量为9254吨,耗用的主要原料茶粕仅有118吨,远低于招股书中同公司同类项目45%的原料比。 然而,对于此类堪称“低级”的数据矛盾,负责核实公司发行文件的保荐人和审计核心财务信息的专业会计师居然没有表示异议。上海某券商保荐人向记者坦承,“只要到了现场,不可能发现不了问题。” 复旦大学会计学系教授李若山认为,万福生科式的造假,稍有会计常识就能发现。不法从业人员之所以与上市公司勾结,不仅仅是出于利益诉求,还与这些“互谋者”被罚后,能够有偿转让业务项目,把违规变成赚钱方式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