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有资产风险防范的研究 山东黄河经济发展管理局 田华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资产风险问题日益突显。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原因也是纷繁复杂的。本文结合我国国有资产改革和管理的实践,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防范国有资产风险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国有资产 风险 对策 国有资产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是国有经济关系的根本性调整,必将在更深层次上触动原有的行政格局和利益格局。改革具有深刻性的同时,也具有更大的风险性,正确认识并有效防范风险,有利于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进程。 一、国有资产风险的表现形式 1.市场环境风险 市场风险受许多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市场供求状况、竞争状态和消费状况、研发能力和人才水平、市场营销能力、信誉和品牌等方面。目前,国有资产管理市场风险的表现一是缺乏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品牌。很多国有企业,甚至是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并没有拥有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其核心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一旦被别的企业模仿,竞争优势就会丧失,那么“行业老大”的地位自然难保,这也是我国企业为何“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原因之一。二是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差。 目前国有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还不到1%,仅有极少数大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在3%以上,经济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10%,许多世界500强企业都超过10%。我国许多企业仍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中心,这些无疑是影响和制约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人才体制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我国国有企业缺乏一套人才培养、运用和管理机制,没有给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 2.管理体制风险 (1)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 首先,国有企业改革并未真正解决政企分开问题。一些企业往往形式上分开实际上并未分开,部分改制企业还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其次,国有企业特别是特殊垄断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实行产权多元化仍处在“冻土地带”,改革仍需付出艰苦努力。第三,相当一部分改制企业,治理结构形同虚设,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第四,国有企业的监督与激励机制不健全。 (2)职权定位不清晰 十六大从原则上规定了“管资产和管人、管事”必须与“权利、义务和责任”相一致。最难界定的是管事,这里的“管事”与过去管企业运行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到现在并不明晰。实际上,对于“事”的理解有宽窄之分,宽的理解应当包括对资产运行全过程的监管;而窄的理解更多是局限在财务指标的考核上。如果按“宽”的理解去操作,可能又超出了国资委的职能界定;如果按“窄”的理解去操作,有些监管职能又难以真正到位。 (3)安全性问题更加突出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各自存在不同的利益取向,这对企业的关切程度也就不同。对中央政府而言,追求的是企业的利润目标,以实现所有者权益的最大化;而对地方政府而言,则更多考虑的是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对地方企业和中央企业采取不同的保护态度,如盗抢地方企业资产的从重打击,盗抢中央企业资产的从轻发落。这在客观上形成一种可以“犯上”,而不能“犯下”的错误导向,事实上怂恿和包庇了破坏企业的行为,致使中央企业资产面临严重的安全性问题。 (4)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时时凸现 实践证明,场外交易容易产生不规范、不公正的现象,如:一是场外交易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在转让过程中容易出现暗箱操作、违规操作,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逃废银行债务、侵犯职工权益等问题;二是场外交易在转让过程中协议定价,没有市场发现价格的机制,缺乏判断转让价格合理性的客观依据;三是大量的场外交易还容易产生地域、行业等人为分割,不利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四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市场监督和制约机制,出现以多种方式侵蚀国有权益的违法违纪行为。 3.财务风险 在当今财务管理范围趋于广泛的情况下,企业财务活动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一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降低。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等。国有企业大多负债经营,包括日常经营和技术改造、升级,致使企业负债资金与权益资金比例严重失衡,还本付息的负担沉重,形成了巨大财务风险,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生存、发展。有些国有企业由于高速发展而疏于管理或不重视股东权益,经营粗放、管理失控,出现乱投资、乱担保、乱赊账的“三乱”现象,造成了大量不良投资、不良债权或有负债,巨额货币资金被占压,进而导致财务风险,严重地使企业的资金流断裂,陷入财务危机。 4.道德风险 现代企业是基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委托代理制,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目标并不必然一致,所有者的目的是经过企业的经营管理获得收益,并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而经营者追求的是收入最大化、高效的办公设施、便捷的交通工具,两者的目标有差别;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契约的不完全性。在人的行为具有外部性、存在机会主义倾向的情况下,代理人不会总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就会出现代理人偷懒、过度在职消费、损害所有者利益等问题,即道德风险问题。而委托人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很难监控代理人的活动,中国古代将这种关系描述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二、规避国有资产风险的对策措施 1.规范管理机构的职责 国资委要处理好与其所出资国有企业的关系,必须将自己定位于股东会而非董事会来履行出资人职责。具体来说,国资委的“管人”,就是通过在股东人会上行使自己作为股东的法定权利,选举董事,并对其履行职务的勤勉程度和业绩进行考核,从而给予相应的激励。在“管资产”方面,国资委的经营重点应是资本的运营,而不应是具体的实业经营。在“管事”方面,国资委的经营重点应是审查和批准其营运主体的中长期经营计划和年度经营计划,审计其财务状况及批准利润分配方案等。这种定位基本上符合了现代企业制度下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阶层的委托代理机制设计原则,有利于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效率。 2.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不是局部区域、某一行业、某一产业领域或个别企业的适应性调整,而是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性调整;不是简单的数量加减,而是涉及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变化的调整,因此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在市场和政府双重行为的合力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一是收缩战线,从布局分散变为突出重点产业,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要通过国有经济介入的行业和企业的调整与减少,达到集中力量、强化重点、提高效率、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活力、实现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目的。二是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广大的中小企业,由于其资产质量较差,竞争力不强,完全没有必要将其掌握在手。 3.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从现阶段的实践看,主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公司制结构的模式和做法已经比较完整地介绍到我国。大家不能简单地以为将各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优点和长处组合在一起就能为我所用,并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事实上,未经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拼装组合”而成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不可能良好运作,甚至是完全不能运作的。我国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体制必须解决更复杂的困难。如给企业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可以带来企业效益的提高。但是,同时可能导致股东利益的损失。国家作为大股东对企业进行监督和控制,由于地位特殊使这 4.规范国有产权转让 如果把产权交易转让比作流动的水,那么产权交易市场就好比一条巨大而严密的管道。只有通过这条严密的管道防止“跑、冒、滴、漏”,才能保证国有产权规范有序流动而不流失。产权交易最大的优点是三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三公原则就是“阳光”交易,而“阳光”交易是最好的“防腐剂”。一是产权交易机构一定要立足于规范。要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交易撮合、签证上,要抓住入场公开竞价交易这个关键环节,促进交易前后相关程序的规范化,为产权交易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要强化监管,杜绝场外交易行为。要加强与工商、房产、国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制定和完善监管制度,把应该进场交易的项目全部纳入产权交易公开交易,坚决杜绝场外交易和以行政审批处置国有资产的做法。 5.优化投资风险管理 第一,要坚持效益风险配比原则,在选择投资方案时,尽可能选择风险较小的投资方案。第二,采取措施,增强风险主体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方面要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改进生产工艺等;另一方面,可以组建企业集团。通过联合、兼并、改组,实现企业扩张,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三,加快国有投资体制的改革。不同性质的项目应有不同的审批程序。属于鼓励之列的项目,要下放审批权限;对于限制项目,则应严格审批。第四,建立投资监督约束机制。如: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等,追究投资失误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应尽快推行重点项目的专家评议制,严格按照科学的程序进行项目评估。从制度上杜绝“首长工程”与盲目投资,使国有资产投资风险得到科学的防范。 6.构建国有资产预算管理体系 我国目前国有资本监管体制基本上都采取了“国资委—国有资产运营机构—国有资产控股、参股公司”的三层次模式。在这种体制框架下可以考虑以授权运营管理为依托,建立“国资委——国有资产运营机构”的二级预算体系。其中,国资委是预算的一级编制主体;国有资产运营机构是预算的二级编制主体。在整个预算编制工作中,国资委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不仅负责整个预算编制的组织工作,还要落实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不只是简单地将国有资产运营机构的财务预算加以汇总,更重要的是还要根据国有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和实际掌握财力的大小,权衡轻重缓急,发挥应有的宏观调控作用。而国有资产运营机构只是具体的产权经营主体,是预算的执行者,提供数据依据和数据来源。 7.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一个有效的预警体系必须是动态的,能根据数据的变化做出实时的反映。这要求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信息网络系统,并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体系为这个预警体系服务,提高预警体系的时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风险的预警,规避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1]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 杨淦.邓聿文.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 [3] 郑玲.国有资产流失的成因与对策[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4,(5). [4] 李松森.国有资产监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5] 刘新立.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曲卫彬.国有企业管理与运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