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美国在这个问题上取得完胜,还为时尚早。 It is too early to say that the U.S.A has resolved the problems completely. 中美第三次战略经济对话的到来,促成了中美就解决贸易补贴问题的 WTO 争端案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中国同意取消钢铁、木制品和信息技术等 12 项贸易补贴和税收优惠,并承诺从今年 1 月 1 日起,“永久”取消相关补贴。中国的这一决定被视为化解中美潜在贸易战的新行动,标志着中美持续 10 个月的贸易争端最终以庭外和解的方式结束。消息一出引来多方关注,从鼓励出口到减除补贴,为什么中国政府会心甘情愿地让快速发展的制造业遭受如此突如其来的冷遇呢? 对于这次取消 12 项工业补贴计划,有人认为,目的在于平息美国国内对中国出口产品对当地产业造成冲击的疑虑;是中国政府为了缓解美国制造业的敌对情绪,所进行的一次“公关”;是中国政府通过“拿自己的企业开刀”,来迎得美国社会的同情和好感;是“美国制造业和工人的胜利”……但是,笔者以为,现在说美国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完胜还为时尚早。 据统计,在中国总出口量中,三资企业的出口量占六成以上,美国提出异议的内容实际上指的正是中国对三资企业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正像中方在备忘录中向美方澄清的那样,这一优惠政策将随着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而废止。虽然“两税合一”有可能会减少那些在美国本土进行生产的企业的价格竞争压力,但与此同时它也可能会提高那些在中国投资并最终将产品返销到美国的外资企业(包括美资企业)的成本。从这一点上说,是美国部分制造商把美国政府和不少公众当成了向中国转移生产争取时间、牟取垄断利润的工具。 在那些还未来得及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企业看来,向中国转移生产已是大势所趋,但即使现在就在中国投资建设工厂,至少需要两三年时间才能形成生产能力,这段时间已经足以让先期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品牌占据大部分市场。在这种情况下,避免那些捷足先登、已经在中国投资的美国企业较早形成额外的竞争优势,最好的办法就是挑起贸易争端,让美国政府对来自中国的工业品设限以争取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消费者和纳税人支付了代价。 从国内角度来看,取消 12 项工业补贴对于提升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出口战略,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利大于弊。对于那些长期享受补贴的企业而言,或许一时难以适应,但从国家税收、财政和市场公平竞争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件好事。 就企业补贴而言,虽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即一国在一定时期为了使国民经济相对平衡发展,总是需要扶持某些企业,但是从长期的观点来看,企业过多地依赖财政补贴来弥补旧体制的缺陷和缓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矛盾,不仅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还会增加国家财政负担,削弱国家的经济建设职能,使财政无力对国家重点建设提供资金。因此,作为一种非规范的调节手段,出口补贴在整个外贸经济的运行中只应发挥辅助性作用。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高能耗、高污染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瓶颈。以传统优势产业钢铁为例, 1996 年,中国以年产 1.01 亿吨钢首次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之后年产钢水平一路跃升,至 2003 年首次达至年产 2 亿吨钢的规模。从年产 1 亿吨钢升至 2 亿吨级,用了 7 年;从 2 亿吨再升至去年 3 亿吨级的台阶,仅仅 2 年。但是,每吨钢的平均能耗,我们是发达国家的两倍。以高炉综合能量消耗为例,世界先进国家每吨钢需要的燃料小于 500 公斤,而我国重点钢铁企业每吨钢的燃料消耗都在 560 公斤以上。另外,我国钢铁业对于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率只有 58 %,远低于 98 %的世界先进水平。据统计,钢铁能耗占到全国能源消费比例的 14.96% ,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国污染物排放量的比重也十分惊人。 因此,在国内能源紧张的情况下大量出口初级产品,消耗大量资源,留下大量污染,这种局面不可持续。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不利局面,只有放弃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出口外贸模式,优化产品出口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克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推行以质取胜、科技兴贸的发展战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减除工业补贴,不仅可以改变我国不利的国际贸易谈判地位,净化出口市场,实现企业优胜劣汰,同时可以通过税收的形式,将以前无偿给外国用户提供的“福利”收回国内,迫使企业转而生产科技含量较高的优质产品,从而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F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