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商业领袖普遍将商业模型设计创新视为在获取竞争优势方面最重要的、可持续的途径。在2006年,I B M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SamuelJ·Palmisano)在Foreign Affairs中的思想领袖栏目撰文,首次介绍了根本性的新型业务设计的概念——全球整合型企业。它是一个开放、模块化的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都将自己整合到网状经济的结构之中。
I B M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需要全球化的思考、行动、运作和优化。这在IBM的全球事业中得到完善的体现:目前IBM65%的员工、60%的收入产生于美国以外;IBM为遍布174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服务,服务内容涵盖了客户服务、生产、物流、整合供应链,共享的技术和商业标准。全球化的IT和通讯设施,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通过整合,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全球化,1992年全球128个CIO,现在有127个调换工作了,剩下1个。那时有155个数据中心,现在全球只有6个。1992年Internet开始了,那时有80个托管中心,现在只有11个。那时有31个网络,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地区可以有网络,现在剩1个。每个地方有自己的财务系统,那时有16000个,现在减到4100个。IBM的采购中心在过去6年中从300个减少到3个,现在总部设在深圳。IBM全球的8大实验室(包括位于北京的IBM中国研究院)集合了各地的优秀人才,协同完成研究项目。此外,IBM的全球支付中心设在中国上海,全球财务中心设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全球人力资源中心设在菲律宾马尼拉,全球援助中心和客户服务中心则设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由此可见,亚太地区在IBM全球整合布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业务流程、业务的方式以及管理体制在全球化背景下变革进而带动了基础设施的改变,但这还仅仅是全球化的起点。IBM要成为成功的全球化的公司,一个先决条件是要在中国立足壮大。IBM与中国的业务关系源远流长。早在 1934年,IBM公司就为北京协和医院安装了第一台商用处理机。1979年,在中断联系近 30年之后,IBM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再次来到中国。同年在沈阳鼓风机厂安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台 IBM 中型计算机。
取诸社会, 回馈社会, 造福人类,是IBM一贯奉行的原则。IBM的前任 CEO郭士纳先生在谈到 IBM 中国公司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说:“IBM怀着对中国的承诺,为中国建立一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信息技术公司。它设在中国,为中国人服务,有朝一日也为全世界服务。IBM中国公司必将会成为‘中国的 IBM 公司’,成为中国经济的一部分。”回顾 IBM在中国的成长历程,从最初的战略尝试阶段,到中期的战略投资阶段,再到全面融入阶段,IBM始终怀着对中国的深切承诺。自 2004年赋予创新新的定义之后,2006年,IBM进一步将创新的内涵延伸到六个层面,即“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业务流程创新”、“业务模式创新”、“管理和文化创新”以及“政策与社会创新”。
“深耕细作,成就客户价值”是IBM公司2007年在中国三大业务重点的精辟概括,也是I B M在中国的创新战略。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协作,全球化的公司就能充分利用各地最好的资源为其服务,从而实现效率最大化。IBM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是全球排名第二的研发中心,而IBM中国开发中心在中国是最大的。IBM要成为中国最好的公司,一方面要在国内生根,一方面要代表IBM运用中国的人才,使中国的人才在全世界发展。同样,通过IBM的整合,也会利用其他地区的优势为中国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