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暴风雪正在中国肆虐时,远在北欧的芬兰却经历着一个暖冬。 1 月2 1 日, 本次中国媒体的芬兰之行来到奥鲁(OULU)。这个芬兰北部的城市,在往年的这个时候气温降到零下10度左右,而今年的气温只在0度附近徘徊。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天气异常正变得越来越频繁,为了适应气候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二氧化碳减排要求,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出现在芬兰航空公司。 比如加快飞机的更新换代速度——“新一代的飞机可以减少能耗10%—15%。”该公司副总裁Christer Haglund说。 又比如在赫尔辛基飞往上海的飞机上,原先放在座位背后的《飞行指南》有两本:一本芬兰语的、一本英语的——现在将两本合二为一以减少纸张的消耗。 环保的细节变化在芬兰随处可见,这个以环保产业立国的、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北欧国家正成为环保产业出口的大国,其环保技术输出的目的地之一正是中国。 奥鲁是芬兰环保产业的具体而微者。这个只有12万人口的城市,却塑造起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环保产业链条。 在奥鲁大学校长Lauri Lajunen看来,产业链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这种合作将尖端专有技术人才网罗在一起,相互取长补短。 位于奥鲁的Technopolis Group是一家经营科技园区的公司,奥鲁地方政府早期占股超过50%。园区在企业缺钱的时候,帮你找到融资;在企业缺研发的时候,帮你找到科研机构。 科研机构就包括奥鲁大学牵头的,包括VTT等科研机构、来自企业的各方面专家,他们正在组成一个芬兰北方环境研究网络。 在减排方面,奥鲁大学与一家名为Proventia Group的公司共建有实验室。Proventia为减少发动机和发电厂的粉尘排放,对其进行翻修服务。 Proventia的客户中,包括瓦锡兰集团(Wartsila)这样的传统企业。后者是一家船用发动机和小型发电厂的生产商。他们通过不断提高船舶引擎的效率,以减少污染排放。 从瓦锡兰集团到P r o v e n t i a 、奥鲁大学, 再到园区Technopolis集团和奥鲁地方政府,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产学研一体化的链条,这个链条是芬兰环保产业发展的动力,或许也是未来中国可以借鉴的环保产业之道。(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周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