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建设”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系列报道(四) 本报记者 江平 赵卫民见习记者 王文煜实习生 王鹏 6月10日,中国经济时报以《十年治沙不进则退——山西天镇县:一个风沙源治理的“新样本”》为题,报道了被国家确立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区、“首都水资源保护生态建设”项目区的天镇县,一边实施“京、津风沙源”、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一边招商引资、开发铁矿。 据了解,报道刊出后,引起国家林业局、山西省林业厅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派出调查人员予以调查落实。 上级部门高度重视,当地政府仍未回应 7月5日,本报记者致电山西省林业厅防沙治沙办公室时,郭科长表示,报道中反映的问题,已引起国家林业局、山西省林业厅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要求派出有关人员赴山西省天镇县调查落实。郭科长还表示,相关落实信息会反馈给报社。 那么,事发地天镇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此持什么态度?是否将采取治理措施? 天镇县政府某科室的贾副主任在电话中称,他们已经知道该报道。对县领导就此是否有过相关的指示或表态,他则表示不知道。但他提醒到,或许批示给了县林业局,让记者直接与县林业局联系。 在此之前,本报记者通过贾副主任转交给该县主要领导一份 “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于上述问题将采取哪些整改措施等内容”的采访函,一直未收到回复。 与此前一样,该县林业局局长李志清依然没有接听记者的电话,该局办公室韩主任在电话中表示没有接到相关批示。 面对出现的问题,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应对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为了改善和优化京、津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减轻风沙危害,实施的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生态建设工程。十年来,治理范围包括北京、天津、山西等5省、区,已启动的二期治理工程包括新增的陕西省在内的6省、区。 天镇县承担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和 “首都水资源保护生态建设”项目区双重任务。 对此,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阳生教授认为,作为承担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地区,应着眼长远的发展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规划,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从源头上控制这种一边治理污染源,一边污染、甚至是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 “天镇县是一个干旱少雨的地区,生态一旦遭到破坏,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恢复。修复生态环境既需要技术支持,还需要有巨大的资金投入,在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仅靠地方政府之力一时或许还很难做到。”刘阳生说。 “天镇县出现的这种情况,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规划。”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工程师孙博表示,“在招商引资、制定产业政策上,忽视了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的环节。类似这样的露天开采造成的生态修复成本,可能要高出矿产收益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更高。恢复生态环境不是简单的种上几棵树就能达到效果的。 ” 一边积极争取国家的风沙治理项目,承担京、津风沙源工程治理的义务;一边露天采矿,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源。这种边治理边污染的重复工作,注定不会取得成效。轻工业环境保护所总工程师宋云表示,“大量堆积的铁矿渣,未能得到及时复垦,不仅易形成新的风沙源,污染空气,而且还有可能污染水源。 ” “面对出现的问题,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应对,而不应该采取回避的态度。按照谁开采、谁受益的原则,采矿企业应依照国家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土地整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平整、复垦。这需要政府加强监管,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才能做到亡羊补牢,挽回政府的公信力。 ”刘阳生说。 对天镇县是否能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沙治沙的工作?本报将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