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谁在为山西交城煤矿盗采打掩护 今年5月以来,本报多次接到群众举报,已经关闭的山西省交城县瑞鑫煤焦有限公司和山西交城五七煤业有限公司仍在偷偷组织生产,给当地居民和煤矿工人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记者调取相关资料获知,山西省煤矿工业厅晋煤办基发[2012]746号文件《关于山西交城鑫河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开工建设的批复》显示:由山西交城五七煤业有限公司作为主体企业整合原山西交城鑫河煤矿有限公司,交城县瑞鑫煤焦有限公司和山西交城五七煤矿有限公司等3座矿井组合而成新的山西交城鑫河煤业有限公司,新的矿井生产能力设计为90万吨/年,废弃了原有井口,规划了新的井口坐标。批复改造矿井项目从2012年7月20日开工建设,建设工期为28个月。这意味着原有井口不能再生产,应立即拉倒井架,封闭井口。 县煤炭局:领导全部外出 5月20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交城县煤炭局办公室,见到了主任任凌,提出采访相关领导。任凌主任告知记者,双文峰局长开会去了,让留下材料由他转交。记者在办公室墙上公示栏看到分管该企业的副局长叫韩哲,立刻提出采访韩副局长。任凌主任说,韩局长刚才还在,需要联系一下,让记者等。 大约10分钟后,任凌主任回来说韩副局长出去办事了。记者询问局领导联系电话,任凌一口拒绝,称个人电话不方便透露,并让记者留下电话。 记者准备离开时,在走廊看到该局为“构建政风行风长效机制,促进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公开承诺,其中第一条第一款明确写到:公开煤炭局局领导、各股长的手机、办公电话,方便基层来单位办事。 带着质疑,记者又一次见到任凌主任,并邀请任凌主任来到张贴有 “公开承诺”的走廊。任凌主任对此解释道,手机是私人电话,人家不让公开就不能公开。我们公开了办公室电话,办事儿的人可以通过办公室电话联系。记者无奈离开。 县国土局:“基建矿井不可生产” 记者随后赶往交城县国土局,据矿管股股长张太年介绍,该企业由山西交城鑫河煤矿有限公司、交城县瑞鑫煤焦有限公司和山西交城五七煤矿有限公司3座矿井整合而成,整合后矿井规模为90万吨/年,采矿许可证已经办理,现在处于基建矿井,是绝对不可以生产的。其他相关手续在煤炭局,你们可以去那里做具体了解。 煤矿工作人员:“邀请”记者喝茶 当日中午10时30分,记者在小餐馆吃饭时,手机响了。来电话的人自称是煤炭局的工作人员,记者便与其约好见面。不一会儿,一位叫武杰的年轻人开车找到记者。在聊天过程中,记者感觉到此人不像煤炭局工作人员,当即提出质疑。武杰这时坦言他是五七煤矿的人,并非煤炭局工作人员。记者好奇地问道,你是怎么得知我的手机号码的?武杰却笑而不答。 随后武杰邀请记者去公司喝茶,还说“我们老总也想见见你”。记者表示无须喝茶,婉言谢绝,此人在说话过程中又打电话叫来一辆车,一行三人软硬兼施“邀请”记者去喝茶。 走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记者下车看到很破旧的一企业,大门上面挂有“清徐无机化工厂”的牌子,院子里面空空荡荡,只见树木、野草、土堆。在陈旧的办公室内,武杰让一位姓康的人陪记者聊天。聊天中,记者得知此地是清徐县东于镇东高白村,而记者采访地则是交城县。 在此情形下,记者看到无法脱身,于是打电话将发生的事情向报社领导进行了汇报。 时间一分分过去,记者曾多次询问老总什么时候回来,武杰始终说“快了,路上走着呢”。记者也曾多次表示,要不下次再来拜会,但最终被迫留下。 派出所所长:此系误会 时间过去将近4个小时后,记者再次向报社领导说明情况。报社人员向太原110报警。半小时后,一辆警车来到无机化工厂询问记者情况,并说明他们是当地派出所的。警察说:“此地确是鑫河公司办公场地,企业人员未曾对你们实施强制手段,同时也没有控制你们的自由出入,我们也不好说什么。” 记者要求警察把记者等人送走。民警说,没必要,这只是一场误会,现在企业老总也回来了,你们坐坐,有事给我打电话吧。 果不其然,民警撤离大约5分钟后,该企业老总出现。 随后,该企业老总将记者等人带至隔壁不远处的办公场所,与记者几小时前待的地方截然不同,该处办公场所富丽堂皇、极尽奢华。 在与老总交谈后得知,此人名叫武瑞生(音),山西清徐人,鑫河煤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武瑞生只告知记者,公司手续齐全,对关闭矿井生产的事却绝口不提。 记者回到报社后,向煤管局电话询问关于举报非法生产的情况是否已经调查,截至本报发稿前,交城县煤炭工业局仍未作出任何回应。 【记者手记】 煤炭工业局职责是贯彻执行《煤炭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负责煤炭生产运行的协调、储量的管理、矿井报废和关停的审查,核发煤炭生产、经营许可证等工作。 然而,记者在山西省交城县煤炭工业局采访时,遭遇办公室主任任凌的多次推诿。更令人蹊跷的是,记者只给任凌留有手机号码,但随后记者却莫名其妙接到涉事煤矿工作人员冒充煤炭局官员的电话,还被“邀请”至清徐县无机化工厂喝茶,长达5小时内无法离开。这不由得让人再次想起了一个词“官煤勾结”。希望交城相关部门能正视记者的采访权益,对关闭煤矿能多些监管,而不是在酿成事故后再痛心疾首。撰写完稿之时,恰《焦点访谈》播出国家安监总局突击暗访18家煤矿。借其中一句话表达记者的愿望:人们希望看到的,不是查一个整顿一个,而是希望这次检查能给所有企业再次敲响警钟,只有不断强化安全意识,随时消除隐患,才能确保安全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