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回到首页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工作证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国名镇 > 正文

互补优势互利共赢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10-31 11:05:10 人气: 标签:
《中国外资》:在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作为商务部主管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事务的部门,如何评价香港十年来的经济情况?
台港澳司:1997年以来,香港经济历经亚洲金融危机、美国“9.11”事件、SARS疫情考验,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内外部需求逐步向好,特别是中央政府一系列措施支持下,经济持续发展,2004年-2006年连续三年超过预期的经济增长率(这三年香港GDP分别增长8.6%、7.5%和6.8%),形势喜人,打破了西方学者关于回归后将出现“香港之死”的预言。香港经济走出低谷,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香港经济回归以来表现最好的一年,整体经济连续第3年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运行态势。GDP继2004、2005年增长8.6%、7.5%之后,2006年增长6.8%,消费物价通胀率为2%。劳工市场持续改善,失业率继续降低。失业率已由2003年最高时的8.5%下降至2006年底的4.4%。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服务输出依然强劲。2006年,香港进出口贸易额50608亿港元,服务输出达5623亿港元。旅游业继续稳步增长。2006年访港旅客达2525万人次,同比增长8.1%。金融业蓬勃发展,股指创历史新高。银行体系流动资金充裕,银行存、贷款继续保持增长。截至2006年底,香港银行总资产83069亿港元,同比增长14.6%。2006年12月28日,香港恒生指数首次超过2万点。

《中国外资》:您认为香港经济发展具有哪些优势?未来发展如何?
台港澳司: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高度自由开放的经济体系,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广泛的国际市场联系,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等都为香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使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优势产业更加突出。
第一,完善、透明的自由贸易制度。香港一直保持着自由港的地位,特区政府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没有任何贸易保护措施,极少对货物进出口实行管制,市场开放透明。由于香港自由和成熟的经济制度,完善严格的法律环境,高效规范的运营机制,其营商环境在国际上赢得较高信誉,且无法替代。
第二,高效的专业服务优势。香港的服务业高度发达,占本地生产总值的88%以上,与贸易有关的金融、保险、通讯、批发零售、交通等服务设施齐全,配套完善,效率高,服务全,水平高。
第三,税制简单,外汇自由流动,金融优势明显。香港税制简单,是全球税率最低的地方之一。香港不征收资本增值税或红利预扣税,在征税方面采用地域来源原则,只对源自香港的利润或收入征税。同时,外汇自由流动,金融业发达便捷。
第四,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香港拥有世界级的海空运输设施,是全球交通运输最繁忙的枢纽之一。另外,香港的电讯基建十分先进,在世界名列前茅。凭借交通枢纽和国际联系方便发达的优势,香港亚洲区的物流和商务洽谈交易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我们相信,凭借“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在香港同胞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必将以更良好的姿态迎接未来,东方之珠必将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

《中国外资》:如何评价回归十年来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关系?
台港澳司:目前,香港是内地第四大贸易伙伴,是内地最大的外资来源地,是内地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和内地对外投资的最大目的地。特别是2003年以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其补充协议的签署和实施,减少和消除了内地与香港在经贸交流中的体制性障碍,加速了相互间资本、货物、人员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对香港经济的发展和两地的经贸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十年来,两地贸易稳步增长,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根据海关总署统计,内地与香港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97年的507.7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661.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4.1%。近年来,香港对内地的服务贸易出口一直占其出口总量的1/4以上。香港继续保持内地重要转口中心的地位,1997年-2006年,内地经港转口出去的货物货值从927亿美元增加到1873亿美元,年均增长8%。
十年来,香港在内地“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回归以来,内地实际使用港资从1998年的185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2亿美元,年均增长8%,始终占内地实际使用外资中的40%以上。截至2006年底,内地累计实际使用港资已达2798亿美元。香港也是内地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截至2006年底,内地对香港投资存量为400亿美元,占内地对外投资的57%。香港还是内地企业在海外上市的首选之地,截至2006年底,累计在港上市内地企业达367家,市值60170亿港元,占香港总市值的48%。
十年来,内地与香港逐步由“前店后厂”的产业分工模式向两地经济的全面整合发展。在“前店后厂”的分工模式下,香港的体制、资金和拥有的国际市场与内地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优势相结合,形成了珠三角制造业基地和香港国际性服务中心的合作格局。而CEPA的签署实施积极推动了两地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商品和要素自由、双向流动。建立开放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加强产业的协调发展、加速经济的全面融合已成为两地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十年来,两地发挥“一国两制”优势,进一步加强了在国际竞争中的合作。2005年,香港成功举办WTO第六届部长会议。由商务部薄熙来部长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在会议期间积极开展工作,赢得了各方好评。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会议结束后表示“没有中央政府的支持,没有中国代表团不分昼夜地做各方工作,会议不可能取得如此好的成果。”2006年香港又成功举办了国际电信展,这是该展首次在日内瓦以外的城市举行。这不仅得益于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享誉世界的服务品质,更离不开内地庞大的IT制造业集群和巨大电信市场的吸引力。这两次国际性活动的成功举办,也向全世界展示了内地与香港共同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和魅力。

《中国外资》: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后,两地经贸关系有何新的进展?
台港澳司: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后,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关系,遵循国际经贸关系原则,发展迅速。特别是2003年6月,内地与香港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下称“CEPA”)。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又分别签署了三个补充协议。内地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三个主要方面对香港作出了更加开放的安排,两地经贸关系进一步密切。CEPA的签署标志着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关系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外资》:CEPA对香港经济的发展和两地经贸交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台港澳司:CEPA的实施,减少和消除了内地与香港在经贸交流中的体制性障碍,加速了相互间资本、货物、人员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对香港经济的复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是增强了香港市民投资、消费信心,推动了香港经济的全面增长。带动了酒店、零售、餐饮、运输等相关行业的景气回升,拉动了房地产市场回稳和股票市场上扬,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等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全面复苏。目前,香港正处于回归以来经济表现最好的时期。2006年香港GDP与2003年相比增长了19.3%。香港失业率由2003年最高时的8.5%下降到目前的4.3%。CEPA实施三年来,已为香港创造了3.6万个新职位,带来超过50亿港元的投资项目。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2006年货物贸易总额6488亿美元,居世界第11位,其中本地产品出口比2003年增长11.5%。航运业稳步增长。2006年香港集装箱总吞吐量为2323万标箱,增长2.8%,居全球第二;航空货运量358万公吨,全球排名第一。金融业快速发展。截至2006年底,香港银行总资产达8.3万亿港元,增长14.6%。2006年底香港恒生指数首次超过2万点,创历史新高;新股集资额达3332亿港元,全球排名第二;上市公司集资额达5059亿港元,同比增长68%;总市值逾13万亿港元,全球排名升至第六。
二是减缓了香港制造业的外移,为香港服务业拓展了发展空间,巩固了其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2004—2006年香港本地机器设备及电脑软件投资分别增长11%、12.9%和17.2%。CEPA的实施扭转了香港自2001年开始本地产品出口负增长的局面,提高了两地制造业的配合效率。香港服务业也以更加优惠的条件进入内地投资经营,有利于香港服务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同时,CEPA的实施也使香港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拓展内地与亚洲业务的首选之地,2006年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及办事处数量创历年新高。据特区政府有关部门调查,有1/3公司称选择到港投资与CEPA有关。
三是推动了内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香港的资本、货物、人才和管理经验以更积极的姿态进入内地,促进了内地制造业的升级和服务业的发展,为内地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丰富经验。
四是减少和消除了两地经贸交流中体制性的障碍,加强了两地政府、行业协会和工商界的沟通与协作,促进了两地经济的互动与融合。在“一国两制”方针下,内地与香港通过实施CEPA,减少和消除贸易投资方面的制度性障碍,形成制度性的合作,促进了两地的经贸联系和经济融合。同时,在CEPA的磋商和实施过程中,两地在政府层面进一步完善了合作机制,行业协会间的交流也得到加强。
三年来的情况表明,CEPA是“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成功实践,是内地与香港制度性合作的新路径,是内地与香港经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外资》:请问下一步两地经贸合作将是怎样的发展思路?
台港澳司:《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合作纳入其中,展望未来,我们将以“积极落实和扩大CEPA,支持香港保持三个中心地位,推动两地经济融合,共同参与国际竞争”为目标,推动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关系实现新跨越。
继续落实CEPA各项措施,进一步研究扩大CEPA的开放程度。CEPA作为内地与香港经济机制化合作的制度安排,将扩展到两地之间深层次的功能性合作,促进香港经济转型和内地金融、物流体系现代化。要进一步扩大对香港的开放程度,拓展香港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支持香港保持三个中心地位,促进香港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研究加强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互动,巩固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的地位,提高整体竞争力的政策措施,配合香港经济转型。
加强两地的经济全面合作与互动。促进香港优势服务业与内地制造业的合作互动,带动内地服务业共同发展,鼓励内地与香港加强在重点产业的合作。充分发挥香港与内地语言相通、文化相同,经贸合作基础良好的优势,积极发展跨境服务。
携手开拓国际市场,共同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一国两制”的优势,加强内地与香港在国际经贸事务中的合作。利用香港单独关税区的地位和高度国际化的特点,发挥内地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制造业集中的优势,促进两地企业“走出去”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合作 版权声明

主管:中外商报有限公司  主办: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广告发行:北京市神州商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510852665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电话:010-52100121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2814439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西大街1号院 技术支持:山西博科硕

广告发行:北京新华信邦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农光里212号楼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电话:010-67326716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0205315/13241384465
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技术支持:中国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