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制图/凤凰网) (查看高清大图请点击图片) 十八大后集体领导、决策不只是7人常委会,而是25人的政治局 凤凰网资讯:历史上,政治局常委有5人、6人、7人、9人,现在又回到7人制,常委人数变化有何规律和现实考虑? 胡鞍钢: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制度的形成,实际上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并非始终不变的。成员配置变化,一个和政治局常委所代表的国家机构变化有关;另一个,要遵从有效决策的原则,怎样能够集中集体智慧,怎样能够进行有效决策,就进行怎样的成员配置调整。 改革开放前十年,常委人数经历几次变化。如邓小平自己所言,前后花了十年时间,才逐步完成中国领导人的新老交替和集体交接班,这之中不是一帆风顺,先后两个总书记没有站住。 1977年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出5人常委会,代表5大机构,华国锋任党中央主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增选陈云为常委,组成6人常委会,这次全会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发扬了党内民主,领导层中多数人的意见能在会上表达,最高领导人的错误能够得到纠正。 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批准汪东兴辞去常委职务,增补胡耀邦、赵紫阳为常委,胡耀邦任总书记,形成7人常委会,代表6大机构,增加了中央纪委。 1982年十二届一中全会,华国锋不再担任常委职务,常委会变为6人,代表5大机构,去掉了人大和政协,增加了中央顾问委员会。1985年十二届四中全会,叶剑英不再担任常委职务,常委会变为5人。 此时,政治局常委成员配置的特点表现为:一名常委担任一个或多个国家机构领导人,以所在机构党组织的名义向中央政治局和常委会反映问题,提供信息,国家机构设置在变化,政治局常委成员配置也随之变化,这突出了政治局常委会增进国家机构间协调、合作的功能,体现了集体领导制的特点。 到1987年十三届一中全会,选举出赵紫阳、李鹏、乔石、胡启立、姚依林组成新的5人常委会,赵紫阳任总书记。但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代会上,选举出政治局委员杨尚昆为国家主席、政治局委员万里为人大委员长、邓小平为军委主席、李先念为政协主席,政治局5常委代表4大机构。 此时,政治局常委会的集体领导制特点并不明显,也出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与其他几大机构间的有效协调问题。1989年的政治风波引发并导致5人组成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内部发生严重分歧,在是否决定对首都地区实行戒严的重大决定中形成了险局。这给邓小平造成很大触动,他在同江泽民等领导人谈话时指出,我多年来就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危险的,只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一个好的常委会,只要它是团结的、努力工作的,能够在艰苦创业反对腐败方面成为榜样的,什么乱子出来都挡得住。 同月,十三届四中全会免去胡启立的常委职务,撤销赵紫阳总书记、常委等职务,增选江泽民、宋平和李瑞环为中央政治局常委。6常委分别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纪委、中央宣传口、中央政法口6大机构,形成了六常委机制。 中国特色的集体领导制走向成熟、稳定的关键则是在1992年以后,大体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形成的七常委机制;第二步是十六、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形成的九常委制度。 七常委制中,七名常委最初代表5大机构:党中央、人大、国务院、政协、中央军委,至十五届一中全会又增加了中央纪委,党中央总书记兼任中央军委主席和国家主席,正式建立了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为核心的“一元权力”结构,结束了长期以来实际存在的“二元权力”结构。同时,常委年龄结构也实现了梯队化,胡锦涛任常委时年50岁,比江泽民小16岁。 九常委制中,九名常委代表8大机构,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中央宣传口和中央政法委,常委会内部分工明确,协调顺畅。 十八大以后,政治局常委由九人制变为七人制,除了所代表机构发生变化以外,还传递出一个信号,就是强化中央政治局的决策作用。具体体现在今年6月22-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就加强中央政治局自身建设、提高中央政治局工作水平提出5点要求。第一条,习近平指出,中央政治局强不强,各位政治局委员强不强,首先要看政治上强不强。加强中央政治局建设,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第一位。 第二条,习近平提出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这是我党比较成功的一个法宝。毛泽东当年就曾批评周恩来,中央政治局不议政,小事天天报,他提出中央政治局要议大事,因为中国是大国。我认为,毛泽东的“议大事”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明辨大趋势,认清世界大势、中国大势要如何发展;另一个就是商讨国事,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方针、政策进行集体决策。 习近平还强调,中央政治局是一个整体,增强工作合力,做到全党一盘棋、全国一盘棋。我们过去强调全国一盘棋,现在要强调全党一盘棋,因为全党一盘棋才保证了全国一盘棋,这实际上是强调政治局如何作为一个集体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研究中国的集体领导制,不应仅仅研究中央政治局常委,还应该研究中央政治局。习近平对中央政治局提出五条要求后,我认为,集体领导、集体决策不只是7人常委会,是包括了25人的政治局,这实际上也是对1956年党的八大集体领导体制的继承,便于集思广益,也便于防错、纠错。 政治局常委平均至少13.3年的地方治理经历经验 凤凰网资讯:哪些人可以进入政治局、政治局常委? 胡鞍钢:从25名中央政治局委员的组成来看,整体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熟悉各方面工作。集体领导制在常委人员配置方面强调集体知识结构互补性、专业知识互补性,不是要求全才。 在新老交替方面,中央政治局基本上每10年进行一次整体性的新老交替。十八大产生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新当选比例达60%,常委新当选比例为71.4%;年龄层面上分析,政治局常委平均年龄为63.4岁,政局委员为61.2岁,书记处为61.6岁;从教育文化程度来看,政治局委员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达72%;另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工作时间,政治局常委的平均工龄达43.6年,党龄38.9年,这意味着他们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丰富的政治经验,这两条是成为中国政治家领袖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条件。 过去我们讲“辨材须待七年期”,但对政治家的经验、智慧、才能等方面的考察不止一个“七年”。统计发现,政治局常委担任副省级职务的平均时间为4年,正省级为9.3年,这意味着政治局常委在成为常委前平均有至少13年的地方治理经历。 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100%都有地方工作经历,担任过省委书记的达86%;政治局委员中,担任过省委书记的达64%。即使是来自军队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也都担任过大军区主官。 中国是个超级国家,有31个省市自治区,有的省市自治区的面积、人口以及经济总量等标准和一个国家不相上下,比如广东省现在有1.05亿人,在全世界按人口排序第13位。也就是说,政治局常委在进入政治局前,除了外交和国防之外,所有国家治理的经验和知识都必须具备,对他们的锻炼和考察不是一年,而是13.3年的时间,因此他们不仅是职业政治家,也是经得起磨砺和考验的优秀政治家。所以在我看来,省级地方领导岗位是学习国家治理的最好学府,也是成为政治局常委通常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在这之后,进入中国政治家集团即中央委员会,也是成为中央领导人的必要条件,首先当选候补中央委员,再当选中央委员,且必须经过若干届的历练和考察。 本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有6人当选过候补中央委员,最早的从第十二届开始,最晚也从第十五届开始当选候补委员,4人连续三届当选中央委员,3人连续两届当选中央委员。可以说,这实际上已经形成了非常鲜明的政治台阶。这一阶段主要是担任党的集体领导成员的主要助手,也是集体交接班的过渡期。比如胡锦涛给江泽民当助手,温家宝给朱镕基当助手;习近平给胡锦涛当助手,李克强给温家宝担任助手。 我要强调这个政治助手阶段,这是一个最好的学习阶段,他们能够坐到这个位置不是靠政治讲演和政治选举,不像我们看的青歌赛,谁长得漂亮,谁的声音洪亮,谁表演得好,就会胜出。中国的国家治理不是表演,是不靠秀的,是靠实绩的。这一阶段是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从地方负责人到中央领导人的角色转变期,是全面提升治党治国才干的强化训练阶段,这一时期,就如同成为国家领导人之前的实习期。同时,这一阶段还起到政治考察的作用,考察包括政治方向、立场、观点、纪律、鉴别力以及敏锐性,防止出现戈尔巴乔夫式的人物。 以上两个政治台阶是未来绝大多数中国领导人必经的阶段。在此之后,成为集体领导核心成员之前,还要经历最后一个环节--政治交接班,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比如胡锦涛担任党的十六大报告起草组组长,在江泽民为领导核心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起草党的十六大报告;习近平则在胡锦涛时期担任十八大报告起草组组长。报告需要1年左右时间准备,经大会批准后,将成为当届党中央治党、治国、治军的路线和纲领。 集体领导体制中的集体交接班机制,保证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不会因为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